续《同样被蛮族入侵》——模板的力量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本来,魏晋南北朝的文章是要系列写下去的,中间为了赶热点,写了两篇其他的。现在书归正传,这篇接着“同样被蛮族入侵”那篇,继续这个话题。
“同样被蛮族入侵”那篇文章,简单开列了魏晋南北朝的时间线,文章结尾提出一个问题:公元300-600年,中国和欧洲,同时遭到蛮族入侵。这是不是说明,东西方的历史有内在的一致性,比如古典文明终究要被蛮族毁灭?
今天就来说说这个。
在公元四世纪蛮族入侵之前,东西方都是古典文明的盛期。中国是大汉王朝。西方则是罗马帝国。这两个古典文明分别构成了东西文明的基础。
东汉灭亡以后,天下大乱,靠着曹操、司马懿这样的强人,暂时延缓了北方游牧民族——也就是蛮族南下入侵的步伐。但是,到了西晋末年,蛮族还是打了进来。311年,匈奴人攻陷洛阳,蛮族的暴风席卷中原。
罗马帝国那边,同样是哥特人攻陷罗马,一通烧杀劫掠,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。
看上去很相像,但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。
首先,东西方这两拨蛮族,是不是同一伙人,或者是不是有什么关系,这是很难确定的。我们中国人喜欢说,汉朝打败了匈奴,匈奴人只好西迁。而哥特人正是被西迁的匈奴人赶到罗马去的,顺便就把罗马帝国给灭了。虽然说起来很痛快,但这种说法,至今为止无法确认,不能当真。
根据我们中国的经验来说,游牧的生活方式经济上不能自立,总是要以某种方式从农耕区获得“补给”,所以,实际上,游牧民族南下劫掠,在中国历史上是持续性的事情。虽然不会空手而归,但大部分这种劫掠,都被中原王朝击退。只有中原王朝自身出了内乱时,游牧民族才有可乘之机,能取得攻陷汉人首都这样的大战果。
罗马帝国那边的情况,不太清楚。但无论他们那边是什么情况,因为中国这边是频发,所以,四世纪这一波蛮族攻击,时间上巧合的可能性,最大。说其中有什么神秘的一致性,证据不足。
更重要的是,遭受蛮族攻击以后,东西方的差异,很大很大,没什么共性。
罗马被哥特人攻陷破坏以后,没过多少年,西罗马帝国就灭亡了。不仅帝国灭亡,而且欧洲从此进入黑暗中世纪,四分五裂,战乱不止。到今天为止,欧洲没能再现罗马帝国那样的统一大国。
不仅帝国灭亡,领土四分五裂,而且,罗马帝国的文化、制度、语言等等就从此成为历史。摧毁罗马的蛮族对这些毫无兴趣,他们就是破坏毁灭而已。经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,在欧洲,拉丁语不再是日常语言,只有修道院的僧侣才懂。统一帝国被众多民族国家取代,各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制度。古罗马的方方面面,在后世继续“活着”的,很少。一言以蔽之,罗马帝国被蛮族毁灭得很彻底。
在后来的“文艺复兴”中,欧洲人是把阿拉伯人翻译过去的书再翻译回来,寻找自己的文明之根。因此,现在对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那些人的著作到底是真是假,多少是真多少是假,有很多争议。就算是真的,但那些书都是先翻译成阿拉伯文,再翻译成现代欧洲语言,其中损失了多少,歪曲了多少,错误理解有多少,是一团乱麻。
中国这边可不是这样的。
事实上,311年攻陷洛阳的匈奴人,首领姓刘。甚至可以说他是汉朝的皇亲。当年汉朝大破匈奴以后,一部分匈奴人远遁大漠以北,一部分匈奴人则南下归顺汉朝。汉朝收留了这些人,其中的首领还和汉朝皇室通婚,结为亲家,子孙后代都有汉家的血统。
所以,攻陷洛阳的那些匈奴人,可没觉得自己是蛮族入侵。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“复兴汉室”——和刘备差不多。他们随后在中原建立的王朝,就叫汉朝——当然,历史上称之为汉赵。
不仅名义上是如此,事实上这些匈奴人对汉文化也很熟悉很向往。他们不像哥特人那样对罗马的典章制度、语言文化一无所知且毫无兴趣。中国这边的蛮族文化水平不低,志向更高,他们是要继承大汉王朝的正统的。
也就是说,虽然表面上,东西的蛮族都是烧杀劫掠,但欧洲那边是彻底毁灭了古典文明,以至于他们随后进入差不多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。现在有人指出,欧洲中世纪也不是那么彻底漆黑一片,其中也有亮点。
可能确实是有亮点,不是一无是处,但和中国这边的文化延续,是完全没法比的。欧洲中世纪,很多国王、贵族都是文盲。教士阶层几乎垄断了文化。我们中国这边,就算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,皇帝大臣文化水平往往很高,熟读经典、能吟诗作画的,比比皆是。文盲皇帝,我想来想去,也想不到有谁——据说刘邦是文盲,但应该不至于。刘邦是亭长,是国家干部,怎么可能是文盲呢?也就是个大老粗罢了。
不仅汉赵执拗地想要“复兴汉室”,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,所有占据北方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,都早早晚晚、多多少少走上了“汉化”之路。前秦的苻坚,就是个汉文化修养很深的皇帝。可惜历史没给他机会,淝水之战一败,前秦帝国就瓦解了。他本人也很快死去。
继之而起的北魏,在这方面就更明显了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,现在的中学课本里就有吧。孝文帝为了汉化,真是痴心不改,不惜和国内贵族展开无情斗争,千方百计也要迁都洛阳,甚至把姓氏都改了。这些本来属于蛮族的游牧民族,在入主中原之后,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汉朝的语言文化、政治制度、社会礼法。
同样是遭受蛮族攻击,罗马帝国那边是彻底熄火。中国这边,大汉王朝固然一去不复返,但秦汉帝国创立的制度,更早起源的语言文化、礼教、伦理,可是一路流传下来。
表面上固然是王朝更迭,城头变幻大王旗,但制度、文化、传统并没有中断,而是一脉相承。制度上,“百代皆行秦制”,基本框架没变。语言文化上,我们今天看到的《论语》《史记》就是古人看到的《论语》《史记》——当然换成简体字了。但直接读繁体字,也难度不大。受过中学教育的人,都能做到。
统一大帝国的基本结构,在中国也延续下来。罗马帝国解体以后,统一的欧洲也就解体了,到今天也捏合不起来。中国历史则是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”,到今天,不但延续了统一大国,在秦汉帝国的基础上,领土人口都有大幅扩展。
总之,在西方,蛮族彻底毁灭了古典文明,打断了历史。在中国,则是蛮族和汉族一起接续了古典文明,历史没有中断。中国历史虽然也有战乱、分裂,但并没有欧洲那种断裂式的、和此前此后截然不同的“黑暗中世纪”。中国的历史,是一部连续剧。欧洲的历史,是个独立剧的系列剧。
那么,为什么东西方会有这种巨大差异呢?
到这里,就要说到“文化模板”的力量。
秦汉帝国,尤其是汉朝,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。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,秦汉帝国打造出一个深入人心的模板,这个模板是:理想的、完善的国家由三部分组成:圣明睿智的皇帝、廉洁奉公的官僚集团、安分守己的民众。
这三部分组成的国家,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家“常态”。如果这三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,比如出现了暴君昏君,或者官僚集团普遍腐败,或者民众不再安分守己,国家失去了“常态”,进入了“变态”。
这时候,有志之士就会站出来致力于恢复国家的常态。重要的是,人们在这时候的努力,是目标明确、方向明确的,那就是恢复国家的常态,在现实中就表现为重建王朝、恢复统一。
正是这个明确的模板,让国家在深层保持了聚合力和自我恢复的能力。反观欧洲,罗马帝国是否给他们留下了类似的模板呢?欧洲人心目中,国家的“常态”是什么样子呢?如果建设一个统一的欧洲,这个统一后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?或者说,欧洲有志之士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呢?
我想了想,还真想不清楚。
秦汉帝国不仅打造出了这个文化模板,还很早就向游牧民族传授了这个模板。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高度认可这个模板。所以,他们才会以汉化、以“复兴汉室”为目标、为方向。
实际上,在文明更早期,在这个文化模板还没出现,或者没有传授给蛮族时,中国的情况和欧洲是类似的——西周就是这么灭亡的。周幽王时,攻陷镐京的犬戎,很类似于哥特人。他们对先进的中原文明知之不多,更不向往。他们来到中原,就是烧杀劫掠。犬戎可没有“复兴周室”的想法。
好在那个“危险”时期,中国运气好,没遭到蛮族毁灭性的打击。周室东迁,维系了中原王朝的命脉。然后,诸侯国强大起来,就能“尊王攘夷”,出击攻打蛮族了。
渡过了这个危险期,就迎来了秦汉帝国,就有了模板。可以说,从那时起,华夏文明就进入了稳定成熟期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真是世界上罕见的早熟文明,在很早期,就解决了很多国家到今天也没能解决的历史大问题。
关于魏晋南北朝,还有很多话题可说。以后接着聊吧。